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吴中之民,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十九。其亩甚窄,而凡沟渠道路,皆并其税于田亩之中。岁仅秋禾一熟,一亩之收不能至三石(原注:凡言石者,皆以官斛),少者不过一石有余。而私租之重者至一石二三斗,少亦八九斗。佃人竭一岁之力,粪壅工作,一亩之费可一缗,而收成之日所得不过数斗,至有今日完租而明日乞贷者。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一作‘唤找’)。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后俱各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苏州府风俗考》
比较二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指出其中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原因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