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问题是古今政治家关注的重大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在芸耨(即耘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战国)《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主义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就是要全国人民都可以得安乐,都不致受财产分配不均的痛苦”;就要“打破社会上不平等之阶级”。“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展资本,振兴实业。”在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中,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犹如车之两轮。如果说,平均地权侧重于实现土地国有和“耕者有其田”;那么,节制资本则着眼于防止私人资本垄断国计民生,并通过发达国家资本和利用外国资本,加快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步伐。
——摘编自李华兴《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剖析》
材料三 邓小平民生观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渗透在改革开放的各项方针政策中。概括地说,邓小平民生观就是立足基本国情,顺应人民愿望,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从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入手,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基本思想和观点。
——苏献启《试论邓小平民生观》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生的目标,并从治国的角度分析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的条件。
(2)与材料一相比较,材料二孙中山关于民生的目标及其实现的设想条件有何不同?孙中山的这一民生目标及其设想条件在近代中国是否可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邓小平的民生观。
(4)以上三则材料体现了不同的民生观,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导致这一不同的相同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