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一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时间
| 史料
| 出处
| 类别
|
文帝三年
| 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
| 《汉书·文帝记》
| 生产和消费并贷
|
元狩三年
| 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假予产业
| 《史记·平准书》
| 生产和消费并贷
|
本始四年
| 遣使者振贷困乏
| 《汉书·宣帝纪》
| 生产性借贷
|
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
年份
| 地区
| 事由
| 贷放措施
| 赈贷物
|
康熙三年
| 浙江海宁
| 刮飓风、修海塘
| 动款
| 货币
|
康熙五年
| 广东
| 旱灾
| 动支通省积谷散赈
| 谷物
|
康熙十年
| 淮扬
| 民饥
| 截留漕粮6万担,开仓米4万担
| 粮米
|
——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
材料二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
材料三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公家之积,祗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得见糠秕。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
——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
(2)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国家农贷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的状态不被打破吗?为什么?
(3)材料三反映出国家农贷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