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造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中国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中国1960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年份
国民经济比例(%)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60
21.8
26.1
52.1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当时产业结构的特点(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针对当时的产业结构状况,中央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四  16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只有当战争、歉收、瘟疫时才会发生暂时波动。但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阿尔萨斯、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

——摘自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16世纪欧洲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物价上涨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65难度 材料分析题 更新时间:2018-06-12 05:32: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