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卫生社会治理
材料一:北宋熙宁年间,大量兴建水利工程,北方地区大规模放淤,利用河流中的水沙,“且溉且粪”,改良土壤。在王安石等改革派的推动下,各地放淤盛况空前,开封府附近淤灌“略计二万余顷”。宋廷还设置了“都大提举淤田司”和“总领淤田司”。由于淤灌开封附近的农田,引水过多致使汴河无法通航,朝廷不但没有处罚,还对“淤田之劳”进行嘉奖。那些盐碱地、沙荒地经过放淤后,“尽成膏腴,为利极大”。未淤灌前“田亩旧直三两千,收谷五七斗”,自灌淤后,“其直三倍,所收至三两石”。在百姓强烈要求下,大规模的放淤活动在黄河流域等其他一些水系开展了起来。
——摘编自朱正西等《试论北宋<农田利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1)阅读材料一,分析北宋北方地区放淤活动开展的条件及影响。
材料二:1902年6月17日《大公报》在天津创刊,对1902年发生瘟疫进行了全面的报导。
日期
| 发表内容
|
6月29日
| “京津瘟疫盛行,近闻大内嫔妃中亦屡染时病且患目疾者尤多。太后慈躬亦连日进药饵以防疫气,故太医院各官每日皆有宣召云。”
|
7月1日
| “上海西医官来函云,此次致疫之故,以饮食不洁之物为最要端。”
|
7月1日
| “中国贫穷软弱,不足为忧,可忧的就是糊涂,没有真见识,专信那异端邪说,牢不可破,这就是大阻挡长进的一个关口。”
|
7月11日
| “泰西生物学家用极大显微镜察出一种尾点微生物,为最害人最毒人之物,此病之起,实由微生物之作祟。”
|
7月12日
| “省城街道湫隘,人烟稠密,居民每以秽物任意堆积门首,以致秽气熏蒸,酿成瘟疫之症。”
|
7月12—14日
| 《霍乱症预防法》《讲卫生学当知》《时疫缘起治法说》《再讲卫生学》
|
8月8日
| 当举行瘟元帅会时,“倾城士女扰扰攘攘,汗流浃背,人气熏蒸业已不堪触鼻,犹复兴高采烈趾踵相错,真所谓举国若狂矣。是役也,劳民伤财,百无一是。”
|
11月25日
| “厦门向无泉水,一遭亢旱,取汲维艰。日前延少山观察特请日本技师在厦丈量地道远近,以便安设自来水管。”
|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对《大公报》有关瘟疫的报道进行解读。
材料三:19世纪中期,英国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造成城市拥挤。下层群众,尤其是工人阶级居住状况恶劣,大多生活在贫民窟。爱丁堡的穷人家里,鸡、狗甚至马和人挤在一间屋里。工人住宅区缺乏排水沟、厕所、垃圾箱等卫生设施。城市瘟疫流行,1844年,曼彻斯特的平均死亡年龄为22岁,而利物浦仅为20岁。1842年皇家济贫法委员会发表《英国劳动人口的卫生情况报告》,引发了城市卫生改革运动。该运动主要是通过立法和地方政府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的,一些资本家和慈善组织也提供资助。较有影响的立法有1848年《公共卫生法》,1860年《卫生法》和3个《工人阶级住宅法》。经过20多年的改革,城市卫生情况得到改善,伤寒、虐疾等疾病得以控制,城市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工人住宅情况有了改善。但是贫困仍然折磨着广大的下层群众。
——摘编自国胜连等《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城市化及其社会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卫生与住房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城市卫生与住房变化与改革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