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的对外贸易一直是限制贸易,如,一度限制硝磺、铜器不能用来交换,绸缎在数量上也有限制;外国商船来中国不能直接和中国商人接触,直接发生贸易关系,一定要通过中国商人的组织——中介机构,就是所谓公行,又称洋行、洋商。1755年因为历年往浙江贸易的外船日多,乾隆决定把浙江定海的税额提高,目的不在于增加收入,而在于限制外商,防止重新出现澳门。1759年颁布过所谓“防范夷商规条”,规定外国商人销货后即须回国,禁止住冬;夷商不许雇用中国仆役等。这些条规以后又加改订,限制更严。如禁止外商打听中国行情,夷商不许坐轿,禁止夷商家眷上岸,等等。
——摘编自郑天挺《清史简述》
材料二 克伦威尔时期英国海外扩张加剧,远洋商业利益成为政府追逐的目标。1651年颁布的《航海条例》规定:自1651年12月1日起,不经英国政府允许,任何外国商船所载的任何货物或商品,皆不准输入或带进英国及其所属的领土。所有进口至英国领土的货物必须由英国的船舶运输……此后,新的《航海条例》陆续出台。有学者认为,《航海条例》奠定了以后大约100年英国的殖民地政策,即通过严格控制使殖民地附属于英国经济。直到1854年,《航海条例》才因阻碍英国经济的发展等而寿终正寝。
——摘编自李明倩《英国航海法的历史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在制定对外贸易措施上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航海条例》对英国经济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