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所谓“富民”阶层,是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又称“富室”“富家”“富户”,还可称“大姓”“望族”“豪族”“兼并之家”等。他们主要以农业为致富的途径,也包括了以工商等其他途径。作为一个在社会经济分化中产生的新兴阶层,“富民阶层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阶层的显著特征,即没有政治特权,仅仅占有财富和拥有良好的文化教育,依然屈于“民”的范畴。作为富民家庭,维持其家业不败,一是靠财富,二是靠文化教育。明代影响较大的富民大姓,大多是发迹于宋,壮大于元。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从事手工业、商业的富户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发展起来。时人王世贞曾指出:“盖东南者,国根本也。富民者,东南所恃以雄者也”。到了清代,富民阶层仍是社会上最具有影响力的阶层之一。在拥有经济力量之后,富民努力通过读书应举,谋取政治权力,出现了“百姓之富者争出金钱而入学校”的状况。
——摘编自林文勋、杨瑞環《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
材料二:“市民社会”一词最早出现在14世纪欧洲社会,是业已发达的“政治文明”社会的象征。从传统共同体到市民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市民社会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个体摆脱共同体的桎梏,个体价值在一定意义上得到承认,个体主体性得到一定程度的张扬,依据自身需要,凭借人的理性力量追求自身利益。其次,契约原则成为市民社会交往的普遍规范。……市民社会是以市场经济为典型特征的,每个人因为不同或者差异性才会产生交换的需要,进而演变为一种“契约意志”。……至此,市民社会实现了从“自然一致性的机械团结”向“自为的有机结合”的巨大转变
——摘编自杨生平、张晶晶《市民社会的正义悖论及其超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富民阶层形成的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市民社会发展的影响,并指出中国古代富民社会未能走向近代市民社会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