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社会变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秦孝公曰:“善!”以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前汉书食货志》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体现了商鞅怎样思想?(不能照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措施的影响。
材料二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措施
土耳其大国民议会颁布的措施
设立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学校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提倡“自由、平等、友爱为纲”的公民道德,禁止蓄辫、缠足、赌博
1912年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26年,颁布了以瑞士民法为蓝本的《民法》
1925年,通过法令,号召全国采用礼帽和便帽
1928年,规定用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
 
(2)依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和凯末尔改革的特点。指出二人改革的共同的政治前提。
材料三 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到,“1921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式:要求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
邓小平在改革五年后总结到:“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
1922年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允许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同力图复活的资本主义,在通过市场来满足千百万农民需要的基础上实行竞赛。”
邓小平在1979年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可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

——《中国改革开放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3)依据材料三,指出列宁和邓小平的共识。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推动改革成功的因素。
上一题 下一题 0.65难度 材料分析题 更新时间:2019-06-23 11:10: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