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
| 1952年
| 1953年
| 1954年
| 1955年
| 1956年
|
农业总产值
| 461
| 510
| 535
| 575
| 610
|
——《中国统计年鉴(1983年)》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材料二: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2)材料二所反映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
——《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1983年1月)》
(3)根据材料三指出农村生产关系是如何调整的?
材料四: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天的故事》
(4)材料四中“崛起”的“座座城”具体指哪些城市?1992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材料五:1992年10月12日——18日,***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5)根据材料五回答,这次会议的目标及意义分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