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市场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市场的扩大推动经济的发展。
材料一  “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记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结合所学,分析这种关系得以存在的原因。
材料二 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贸易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经形成。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江浙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初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形成的原因。
材料三 英国的煤产量从1770年的600万吨上升到1800年的1200万吨,进而上升到1861年的5700万吨……在1850年至1913年间,硝酸盐、钾碱和过磷酸钙的产量从微不足道的数量分别上升到899800公吨(其中四分之三用于制肥料)1348000公吨和16251213公吨……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产品、也提供农业产品的世界市场。加拿大的小麦、澳大利亚的羊肉、阿根廷的牛肉和加利福尼亚的水果可在世界各地的市场中找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依据材料三,分析工业化对世界能源利用及农业发展的影响。
材料四 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标志,两大经济体系归为一体,形成了贯穿全球的市场经济。与此同时,长期的经济停滞和缓慢增长促使发达国家摆脱了凯恩斯主义的束缚,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大力推行经济贸易自由化政策。在技术方面,信息技术革命使得信息传递和技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范围迅速扩展,从而大幅度地降低了交易成本。这不仅直接刺激了国际贸易快速增长和国际资本的迅速流动,而且使国际分工和专业化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展开。

——张书琛《世界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4)依据材料四,指出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65难度 材料分析题 更新时间:2019-07-09 07:51: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