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材料二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我国工业布局不得不进行大方位的调整。国民政府在抗战紧急状态下,为保存抗战力量,支撑危局,动员沿海及沿江的工厂大批内迁。将以上海为中心的工业重心,以长江为中轴,由东部向以重庆为中心的西部地区转移。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及沿江地区大约有超过1000万人先后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区域。在这些地区,拥有全部内迁工厂的1/3,共200余家工矿企业,包括兵工、冶金、机械、纺织、炼油、烟草等行业,它们集中了我国战时内迁工业的精华,成为战时生产军需和民用物资的主要基地。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领文官、参军、主计等处人员在重庆开始办公。国民政府定都重庆,不仅带动了军政、文教、工矿企业大量迁渝,也使得重庆城市人口迅速增加,重庆成为了全国的政治和军事中心。——摘编自张忠伟《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部对重庆城市化的影响》
材料三 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化表年份 | 城镇人口(万人) | 城市化率(%) | 新建城市 | 新建城镇 |
1979 | 18495 | 18.96 | 216 | 2361 |
1986 | 26366 | 24.52 | 347 | 10718 |
1995 | 35174 | 29.04 | 640 | 17532 |
——资料选编自胡顺廷等《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晚明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