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棉花的种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棉花传入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楺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布的。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播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域。唐宋以后,人们越来越看出棉花作为絮衬和纺织原料的优越性。《农书》认为,棉花“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摘编自于峻极《棉花加工工业发展历史》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还输出到欧洲、美洲、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美国商人到中国来贩运货物,以土布为主,畅销美国,转销到中、南美洲乃至西欧。19世纪初的30年间,从广州运出的土布平均每年在100万匹以上,最多的一年(1819年)达到330多万匹。英国也曾大量销用中国土布。而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洋布每年约1500万匹,值银3000万两,岁进口之纱,至值银1350万两”。1871~1873年洋纱进口3.7万公担,到1909~1911年增长到132万公担。从1894年至1913年的20年中,土布生产中使用洋纱的比重已经高达73%(包括国内生产的机纱)。
——据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棉花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棉纺织业的变化,并加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