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张謇,江苏南通人,“实业救国”代表人物,被称为“状元实业家”。……1913年张謇任农商总长,先后主持颁布了《公司条例》《公司保息条例》《公司注册规则》等一系列经济法规。张謇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倍感人才的匮乏,发出“临事需人而悔储才之迟”的感叹,所以他提出“父教育而母实业”,“窃维环球大通,皆以经营国民生计为强国之根本。要其根本之根本在教育”。“今日最亟之教育,即救亡图强之教育也”。张謇认为,发展实业应该“听之民办”,重点要放在纺织和钢铁工业上。他提倡在不损害民族权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
——雷巧玲、任培秦、韦林珍著《中国经济现代化史论》
材料二 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获利白银1600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一战期间获得的。这样丰厚的利润,在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是空前的。但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开始每况愈下。
材料三 19世纪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在北京开办了一家机器面粉厂,使用外国进口蒸汽机磨,每天能磨细面粉200石。京城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今天饬令它降低价格,明天饬令它捐献。李福明不甘心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给他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他的武举功名,“交刑部照例治罪”。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謇有关“实业救国”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张謇企业在“一战”期间和20年代发展状况迥异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