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俗而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务实精神,作为中国人治国理政的大智慧,成功解决了诸多历史与现实问题。
材料一 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就颁布诏书:“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其后历经永乐、宣德、景泰、成化、弘治、正德各朝,海禁政策不断升级强化。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奏请开放海禁。这一奏议得到朝廷批准,从而形成隆庆开海的局面。隆庆开海局面之所能够形成,主要是因为明穆宗及其朝廷了解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关系,顺应了一些有识之士要求适当开海的呼声。福建地方大员一再奏请在该省开海,是基于“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的生活传统。隆庆开海后,伴随着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的生丝及纷织品、陶瓷器、漆器等工艺品、矿产品及金属制品、水产品、农产品等等商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东南亚各港口。
——摘编自陈尚胜《隆庆开海: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重大变革》
(1)根据材料,概括晚明贸易政策调整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进步作用。
材料二 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中国革命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4-1945年以***为代表的***人在认清中国社会性质基础上进行了哪些理论探索?这些理论有何共同特点?实践结果怎样?
材料三 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阐述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代表的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形成了“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促进了中国与亚非等新兴民族国家关系的发展……使得***领导人看到:与非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乃至发展友好关系是可能的;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是可行的。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隆会议所反映出的中国外交新态势。
材料四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提出来的,由于香港问题的提前到来,使这一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付诸实现,并获得成功。香港回归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伟大构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摘自卢培琪《从香港回归的成功实践看“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国两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