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洋务运动与幼童留学
1870年,容闳向曾国藩提出了留学教育计划,便立即与李鸿章联合上奏,得到了清廷的批准。
曾国藩和李鸿章计划先向美国派120名留学生,考虑到语言问题,决定选10到16岁的幼童出国;从1872年起每年派30名,至1875年派完;留学年限为15年;经费一律由清廷支付。然而在那时,绝大多数人对出国留学视为危途,尤其是美国,离中国遥远,不少人认为那是个非常野蛮而不开化的地方,家长还要签字画押,“生死各安天命”,容闳使出全身解数才凑足30名,同治十一年(1872年),30名穿着长袍马褂、留着辫子的中国男童在上海港登上一艘邮船,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这是近代中国首批官派留学生,这120名幼童多数来自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
刚到美国的幼童一身中国打扮,瓜皮帽,蓝缎褂,崭新的黑布鞋,油亮的黑大辫,特别引起美国人的好奇感。幼童一上街,就会有一群美国小孩子跟在后面围观,有的还高喊:“中国女孩子”!他们不仅要补习英文,还要集中起来学汉语,每次学汉语,首先必须脸朝中国方向向清朝皇帝朝拜,然后再给孔老夫子的画像叩头,若有违规严加惩罚。
经过两三年的英语补习,多数幼童可进学校学习了,清朝官吏对他们的管制也相对减少了。到1880年,多数幼童已经中学毕业,个别的如詹天佑等考入了大学,还有一些进入中专或其他职业学校学习,成材在望。但新的政治危机一天天在增加。
幼童们在美国接受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教育,过的是美国式的生活,特别对于十来岁的孩子来讲,非常容易“美国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幼童不愿穿中式服装,不少幼童索性把辫子剪掉,穿上西装、信了洋教。而且也接触了较多的资产阶级启蒙时期的人文社会科学文化,渐渐地对学习《四书》、《五经》等失去了兴趣,对烦琐的封建礼节也不大遵守了,反而对个人权力、自由、民主之类的东西十分迷恋。但是,清廷守旧官僚却视幼童的这种新变化为大逆不道,处处给幼童们出难题。清政府最后于1881年将赴美留学幼童撤回。
问题:
(1)除派遣留学生外,洋务派为培养人才还有什么举措?简述其作用。
(2)根据材料,归纳幼童赴美留学后发生的变化。
(3)你如何看待“洋务运动中派遣留学生”这一历史现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85难度 材料分析题 更新时间:2019-09-07 10:18: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