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中国古代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谚语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比如,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清明晴,六畜兴;清明雨,百果损。三耕三耙九锄田,一季收成顶一年。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
材料二 汴京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酒楼、茶馆、商店、香药铺等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御街成为主要的商业街,标志着城市格局和功能的重大演变。

——摘自《岳麓版必修二》

材料三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籍此食者甚众。”
材料四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雍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农业谚语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哪些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我国商业交易场所“市“的特点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制瓷部门的哪些特点?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
(4)材料四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工商业关系的?这体现了古代统治者的哪项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上一题 下一题 0.65难度 材料分析题 更新时间:2019-11-24 05:16: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