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历史上既有友好往来,也有冲突与战争,我们应以史为鉴。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列是李鸿章在甲午战争期间的一些看法和措施以及世人对甲午战争的一些看法。
“两国交涉应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谁先开仗谁先理诎,此万国公例也。彼断不能无故开战,切勿自我开衅。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强于我,北洋千里,惟须相机进退,能保全船为妥,(北洋舰队)不得出大洋浪战,保船勿失,只在渤海湾游弋。”
——李鸿章语
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以制某国为主。夫天下未有徒恃人而可以自存者,必有我可自立之道,然后可以致人而不致于人。
——梁启超语
材料二抗战期间中国战场抗击日军比例
时间
| 中国战场
| 太平洋战场
|
1941年
| 69%
| 19.6%
|
1943年
| 59%
| 41%
|
材料三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9月25日,田中角荣说:“过去我们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迷惑,对此,我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周恩来说:“田中首相的讲话中有‘添了迷惑’一词,这个词只是在不小心把水溅到路边妇女的裙子上而表示道歉时才会使用的。”田中说:“日语的‘迷惑’不同于汉语的‘迷惑’;在日语中,当过去的事统统付之东流,而以强烈的感情来处理问题时,就采用这个词汇。”***通过廖仲恺先生的儿子廖承志了解到田中所说基本属实。田中离开中国前夕,***赠送他《楚辞集注》,其中《九辩》中有两句诗:“忼(同慷)慨绝兮不得,中瞀(mào,眼睛昏花)乱兮迷惑。”
——(日)矢吹晋《田中角荣与***谈判的真相》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主要内部原因。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战场的局部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全局战争中的历史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的历史背景有哪些?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赠送日本首相《楚辞集注》的主要寓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