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时,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必要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秦王政……“初并天下”,统一了六国。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回答秦王统一六国的社会基础是什么?谁主持了“秦国变法”?
材料二:武帝还大规模展开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开发。从总的后果看,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发展了。
﹣﹣《中国通史•秦汉时期(上)》白寿彝
(2)材料二中武帝时,哪一事件促进了对西北地区的“交通、开发”?此后西汉政府设置了哪一机构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理?
材料三: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央人民政府作出了解放西藏的决定命令人民解放军准备向西藏进军,同时通知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来北京谈判。
(3)从材料三看出,新中国为解决西藏问题提出了哪两种办法?西藏的解放有何重大意义?
材料四: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4)材料四诗歌体现了华夏儿女怎样的情怀?在台湾问题上我们应坚持怎样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