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印度独立之初,以尼赫鲁为首的第一代领导者确定了不结盟的方针,视为印度外交政策的基石。尼赫鲁多次宣布,印度“不参加相互敌对的任一大国集团”,既不参加苏联集团也不参加英美集团。1955年初,尼赫鲁和铁托发表“联合公报”,申明不结盟并不是中立或中立主义的同义语,而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建设性的政策,它寻求集体和平,只有它才能真正实现集体安全”。50年代以后,尼赫鲁以“不结盟领袖”和“第三世界代言人”的身份不断周旋于世界舞台,力图确立印度在第三世界国家中的领袖角色。
材料二 邓小平鉴于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同时为使中国不卷入美苏冷战之中,避免加剧东西方之间的对抗。1984年5月29日,他进一步说道:“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1986年6月18日又指出:“我们……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谁搞霸权主义我们就反对谁,谁侵略别人我们就反对谁。”1989年10月31日特别指出:“我们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在这样的大问题上,我们都是现实的。”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提出:“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
——陶季邑《尼赫鲁和邓小平的不结盟思想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尼赫鲁和邓小平的不结盟思想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印两国选择不结盟外交政策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制定外交政策时应当坚持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