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农村政策的选择
【情境叙史】
材料一:我叫三毛,35岁,是陕西蓝田县农民。一家六口靠1亩旱田过活,不得不租种地主王老财的地,一年到头,向地主缴田租之后,养不活一家人。哎,不说了,大多数农户生活和我家差不多。新中国成立后,变天了。1951年春天村里来了“土改工作队”,昨个反响,把全村的男女老少叫到村祠堂里开会,说是要“分地”,这真是“聊咋了”!
(1)材料一中,新中国成立前,造成三毛家生活贫困的根源是什么?“分地”是什么意思?土改工作队根据哪一年颁布的什么文件来进行分地?
【文献析史】
材料二:1953年“一五”计划宣布。粮食生产年平均增长5.3%,但当年实际粮产量仅增长1.8%,棉花产量则下降9%,严重地影响了轻工业所需的原材料。进而间接影响工业投资。1953年12月公布的《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指出:“农业合作社是互助组继续前进的重要环节”。1954年农业合作社出现了冒进迹象,到1956年底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多达96%。
——摘编自张选《中苏农业问题比较研究》
(2)据材料二回答,国家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中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到“1956年底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多达96%”说明了什么?
【文物证史】
材料三:下图1为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在1978年12月18日的一个晚上,18户农民签订的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文字内容是:“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缴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我们干部作(坐)牢割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图1一张摁满手印的合同书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农民对农村哪一生产组织形式不满,为什么?
(4)图1这份合同的签订推动农村哪一生产制度的实施?该合同书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何历史价值?在签订这份合同的同时,中共在北京正召开哪一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在经济方面做出什么重大决策?
【领悟历史】
(5)综合上述材料,说说我国农村政策演变对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