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与土地政策的调整相联系,某校九年 级学生对不同时期的政策进行了材料搜集和探究学习。请你一起加入进来吧!

(第一阶段:土地梦想的实现)

材料一:


(第二阶段:由分到合的过程)

材料二: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三阶段:探索中的失误)

材料三: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这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上又一件大事。﹣﹣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四:1958年8月初,(南海)大镇乡人民公社率先成立,到9月初,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

(第四阶段:新时期农民的创举)

材料五:1978年底,安徽省某县某村生产队18户村民在村西一间茅屋里秘密开会,决定实行“大包干”。包干到户的第一年,这个自实行农业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 贡献过一粒粮食的生产队第一次向国家贡献粮食4万斤,油料2万斤。小岗村的奇迹,使人们看到了农村改革的希望。

(1)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什么历史事件?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表明,1956年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什么根本性的变化?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在当时农村出现了哪两大运动?
(4)据材料五,指出“农村改革的希望”指的是什么制度?文中某县某村具体的名字是?该制度有何积极影响(至少答出两条)?
(5)上述材料说明了我国农村发展中既有经验又有教训,这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65难度 综合题 更新时间:2019-04-06 09:04: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