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何怀宏《世袭社会》
(l)据材料一概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治国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春秋时期面对这种变化,老子和孔子的治国理念有什么不同?
材料二孙中山认为“吾国昔为君主专制国家,因人而治,所谓一正君而天下定。数千年来,只求正君之道,不思长治之方。而君之正,不可数见。故治常少,而乱常多,其弊极于清季。”为防止人治,《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主张以法治取代人治的原因。据材料二指出《临时约法》规定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
材料三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法制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4)综上,说明法律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共同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65难度 材料分析题 更新时间:2017-05-24 06:06: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