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化一一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
——《人民日报》1953年元旦社论
材料二:这场运动的宗旨是提高产量,防止富裕农民重新冒头,争取更大程度的农业专业化以及加速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到1956年底,约56%6的农户正式成为合作社社员。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邓小平认为:“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7页
材料四:1979年4月,邓小平对广东省委负责人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特区……”经济特区……灬吸取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材料五:“一带一路”使中国不仅可以输出丰富多彩、价廉物美的日常用品,而且能够向世界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设备。中国有实力投资海外。
(1)材料一“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一“最高利益”编制了什么建设规划?
(2)材料二指什么运动?由此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3)建国后造成我国长期孤立的原因是什么?为了推动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2001年中国加入了哪一国际组织?
(4)请写出两个经济特区的名称。对比材料四、五,从经济特区的建立到“一带一路”的提出,我国对外开放有什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