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经风霜的新中国已经走过了几十个春秋,回首几十年来共和国不平凡的复兴之路,会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
材料二:1953—1957年,全国工业建设项目达1万多个,我国过去所没有的一些工业部门,包括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重型和精密机器制造业以及高级合金钢企业等,从无到有建设起来。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在1956年一次国务会议上的一段发言
材料四:

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部分)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怎样的经济状况?为改变这种经济状况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方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有何意义?
(3)材料三中“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过程中,国家实行什么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重大意义?
(4)根据材料四,请说说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
(5)从上述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你从中可以得出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