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近代中国某些城市的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城市的变迁反映了时代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辛亥革命后的十年间,上海工商业发展迅速。根据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从1912年到1921年,上海的进出口净值从3.6亿关两增至6亿关两。据《新青年》调查,上海开办的工厂数量逐年上升,到1919年,上海有各类工厂2291家。当时上海工人总数已近30万人,而同期全国工人总数约56万人。
——据《上海通史》等整理
材料二:五四运动后,《新青年》编辑部从北京迁回上海。上海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以此为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七八月间,上海的马克思主义者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促使革命思想和全市工人运动有效地结合,为正式建党做准备。在当年亲历者的记忆中,早期的上海党组织发挥了“临时中央”的作用。
——据熊月之、高俊《中共“一大”的历史空间》整理
材料三: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由长江中上游的经济中心一跃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与此同时,重庆还是国共合作的政治舞台、抗日运动的中心。中国战区的建立,则使重庆与伦敦、莫斯科、华盛顿等城市一样,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指挥中心,重庆也由此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摘编自何一民主编《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城市发展变迁研究》
(1)材料一中上海工商业发展迅速有哪些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工商业发展迅速的内部原因和外部条件。
(3)依据材料一、二,简要说明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的有利条件。
(4)依据材料三,分析这一时期重庆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的原因是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65难度 综合题 更新时间:2019-02-15 07:15: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