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编自周彦、于春梅《论甲午战前日本的总体战准备》
材料二 甲午战争前,大多数中国人不了解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普遍存在盲目虚骄、对日心存轻视。对日本最有警惕的朝廷高官李鸿章,在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后的中日外交危局中,仍判定日本不可能侵略中国,仍想通过“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摆平。——摘编自薛伟强、吴克燕《也谈中日甲午战争研究中的层累现象》
材料三 第三次长沙会战于1941年12月开始,1942年1月中旬结束。在会战中,中国军队实行诱敌深入,主力保持外线作战,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战术原则,在中日武器装备相差悬殊的情况下,这种战术十分有效。为保证战术运用成功,中国海空军有力地配合了陆军作战,同时,20万民众将新墙镇经荆州镇至长乐街的公路、桥梁彻底破坏,将田地放水成为一片沼泽,致使日军重炮兵、骑兵部队无法通过。日军在此次战役中伤亡5万人,为历次会战所罕见。当时,日军在太平洋战场气焰十分嚣张,美英接连失利……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军队的胜利格外引人注目,在国际上产生了强烈反响。——摘编自陆静《从杭日战争的试题反思教学》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