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1年12月24日,日军调集12余万兵力、飞机200余架、各类大炮600多门,开始强渡新墙河,拉开了抗日战争时期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序幕。
吸取前两次会战的经验教训,薛岳制定了“天炉”战术,在诱攻及伏攻地区纵深配备兵力,从四面八方像巨炉熔铁般围歼日军。为保证战术运用成功,20余万民众将新墙镇经荆州镇至长乐街的公路、桥梁彻底破坏,将田地放水成为一片沼泽,致使日军重炮兵、骑兵部队无法通过。为策应湘北战场,12月25日赣北作战开始,到1942年1月6日结束。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方战报称日军伤亡56944人,我方损失为28116人。重庆各报纸连续以大量篇幅报道战况,并发表评论祝贺长沙第三次大捷。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在1月11日的社论中写道:“敌人发动太平洋战争后,同时进攻湘北,这在政治上是想表示它既可在海上进攻英美,也可在陆上同时进攻中国,以炫耀其兵力……此次长沙大捷,是有着国际意义的。”《阵中日报》1月31日社论称:“使全国将士心理上为之一变。因为过去一般人都有这样的错误心理,都是说敌人的箭头面向谁,谁就倒霉。这次可以证明你只要有卓越之指导,必死的决心,一样地也是攻不动的。”伦敦《每日电讯报》说:“际此远东阴霾密布中,惟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辉夺目。”会战后的第22天,美国政府决定向中国提供5亿美元贷款。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日军发动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背景与目的。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军队在第三次长沙会战取得重大胜利的原因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