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探索经历坎坷、过程曲折;给人们的启示也非常深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从鸦片战争到1919年,外国侵略者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协定多达700多个,其中同清朝政府签订的就有500多个,从1842年到1911年,清政府同外国签订条约、协定的数目为:英国98个,俄国89个,日本78个,法国88个,德国37个……还有和两个以上国家共同签订的86个。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外国侵略者获得了割地、赔款、实行军事占领、开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许多特权,使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司法、思想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的主权遭到破坏。
——《中非爱国主义大辞典》
材料二 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
——雷颐《甲午之败与中国首次现代化转型》
材料三 19世纪未20世纪初,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决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
材料四 抗日战争部分大事摘录
时间
| 大事
|
1935
| 《义勇军进行曲》借助电影《风云儿女》开始传唱大江南北
|
1937
|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
1938
| ***发表《论持久战》,指出人民战争的力量原其源泉
|
1940
| 八路军对华此日军发起总政,参战兵力达105个团
|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1)试举三例,说明近代中国与西方列强签署的不平等条约是如何破坏中国经济主权的?
(2)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甲午战争对中国现代化的双重作用。
(3)材料三中,孙中山认为的“世界潮流”是指什么?用史实说明,孙中山是怎样“适乎世界之潮流,合平人群之需要”的?
(4)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请结合材料四加以分析。结合材料和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谈谈中华民族复兴需要哪些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