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光绪三年十二月十八日记:“而国政一公之臣民,其君不以为私。其择官治事,亦有阶级、资格,而所用必皆贤能,一与其臣民共之……自始设立议政院,即分同异二党,使各竭其志意,推究辨驳,以定是非,而秉政者亦于其间迭起以争胜。于是两党相持之局,一成而不可易,问难酬答,直输其情,无有隐避,积之久而亦习为风俗。”
“推原其立国本末,所以持久而国事益张者,则在巴力门(Parliament,即议政院)有维持国是之义,设买阿尔(mayor,即市长)治民有顺从民愿之情。二者相持,是以君与民交相维系,迭盛迭衰,而立国千余年终以不敝。”“圣人之治民以德,德有盛衰,天下随之以治乱。德者,专于己者也,故其责天下常宽。西洋治民以法。法者,人已兼治者也,故推其法以绳之诸国,其责望常迫。”
——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
(1)根据材料,指出郭嵩焘认为英国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郭嵩焘和康有为对英国议会制度认知途径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