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有人把戊戌变法称为“大危亡下的时代强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的觉醒由1300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中宣告于世……公车上书是民族危机刺激下的集群,他们的共识更多地来自于对民族前途的思考,并且把抵御外辱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就其反映的时代意义来说是前代人们所不可比拟的。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戊戌期间,上海除以往的《申报》《宇林西报》等报刊外,还创办了《时务报》《苏报》《华报》等报刊,杭州、无锡等地也有类似的传播媒介……(江浙)士绅们的维新宣传则较注意向底层社会展开……当北京发生政变后,江浙社会仍保持自己的独立立场,尽力抵制当局的倒行逆施。

——摘编自胡成《戊戌变法是一个多重系列的历史发展》

材料三 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和开设的西学书院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的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梁启超“笔端常带感情” ……他把俚语、韵语、外国语融为一炉,不受古来章法的限制,常能动人心弦……黄遵宪的诗则能反映时事,反映社会而明显的区别于传统的旧诗……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所学知识,指出引发“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据材料一,指出为什么说公车上书者们超越“前代人们”?作者认为“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江(沪)浙地区在维新变法时期的表现。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戊戌变法时期的新式学堂和文风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如何理解戊戌变法被称为“大危亡下的时代强音”?

上一题 下一题 0.65难度 综合题 更新时间:2019-05-21 09:57: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