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风云变幻的近代历史中,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面对着国之存亡上下求索,探寻中华崛起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甲午战败是一个转折时刻,所谓“一战而人皆醒矣”。……便是在这种历史性的悲凉时刻,三个中国知识分子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37岁的康有为选择了变法,29岁的孙中山选择了革命,42岁的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

——《跌荡一百年》吴晓波

(1)请分别写出康有为、孙中山与张謇在19世纪末的救国探索。
材料二 北伐战争一开始就是两种目的。国民党的目的在于由国民党来统一中国,共产党则努力使北伐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北伐军的上层为求得战争的胜利,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容忍共产党发动群众,……以此为代价来换取人民群众对战争的支持。但是,这种交换是随着国民党北伐目的实现程度而变异,它的军事行动的进展同建立统一政府这个目的之间的距离愈远,那种“容忍”就愈大;两者距离愈近,那“容忍”就愈小;愈接近战争的胜利,愈排斥人民群众的自由。

——《关于北伐战争的评价》金立人

(2)北伐战争的任务是什么?依据材料二,概括北伐战争最终没能获得完全胜利的原因。
材料三 抗战胜利后,1945年8月***为争取国内和平与国民党在谈判桌上进行了一次激烈较量。随后,经过三年的军事较量,***终于推翻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赢得了执政党的地位,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3)材料三中“谈判桌上的较量”指哪一历史事件?国共双方“三年的军事较量”中,***迅速获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由上述材料及问题,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65难度 综合题 更新时间:2019-06-01 05:43: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