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传播·融合
材料一:中国近代的报刊,最早是由在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创办的。这些报刊在客观上起到传播西学的积极作用,对我国近代报纸的产生和发展有一定的示范意义。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是1858年在香港出版的《中外新报》。之后,中国人自办报刊盛行,国人自办报刊的第一次高潮是在甲午战后,先进的中国人用近代报刊作为一种抵御外辱、振兴中华的舆论工具。据统计,1895年到1898年,国人新办报刊达94种,分布于20多个城镇。到20世纪初全国报刊已增至500多种,盛极一时。
——刘力《西人东来与中国近代报刊的兴起》
(1)依据材料一,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括号内划“正确”;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括号内划”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的,在括号内划“○”。
①中国近代报刊的出现,得益于外来的西方人。
②从18世纪50年代起,开始出现国人自办的报刊。
③民族危机的加剧激发了中国人创办报刊的热情。
④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比西方人创办的报刊种类多。
材料二:

|

|

|
1896年由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是维新派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 1905年由孙中山在东京创立。是同盟会的机关报。
|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立。1916年,改名为《新青年》。
|
宣传重点:变法图强
| 宣传重点: ①
| 宣传重点: ②
|
(2)补全材料二。依据上述报刊的宣传重点,分析它们在当时起到的共同作用。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说出1978—2018年我国报纸种类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分别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互联网时代,《人民日报》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推出了一系列高质量融媒作品。其中,微视频《中国24小时》获得网友的一致好评,认为该视频画面丰富、视角多元、细节丰满,为网友带来极致的感官感受,更重要的是传递了价值共识。
2019年两会期间,人民网人民视频策划推出的AR扫描功能,让《人民日报》“动”起来。用户通过人民视频APP,点击右上角的AR图标,扫描《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相关配图,就可在手机上看到现场实况、注释信息、数据可视化等更具深度的内容,相当于在报纸上打开了获取更多资讯的新窗口,帮助读者全面、深入了解两会动态……《人民日报》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结出的累累硕果,从此可见一斑。
——《融媒“爆款”人民日报这样炼成》
注:人民网是《人民日报》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发布平台。
(4)依据材料四,《人民日报》的做法对传统报刊业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