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本月校园文化宣传主题为“和文化”。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结合“和”字字源的解说及配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和”字的本义,补全下面的板报内容。
“和”字由“禾”与“口”组成。“禾”是“龢”的省略,表示用编钟和排箫共同演奏乐曲时,各声部的乐音虽各有不同,但主调协调一致;“口”则表示人们发表言论。《说文解字》对“和”的解释为“相应也”。由此可知,“和”的本义为:______________

【小题2】宣传组的同学撰写了一篇介绍“和文化”的短文。请你阅读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CCTV曾举办主题为(甲)“汇聚力量,传播文明”的公益广告征集活动。其中有一则广告让人倍感亲切(乙)—— 一个稚气敦实的泥塑娃娃拱手道(丙):“和谐中国,雨露滋润,和为贵。”与此同时,屏幕上现出一个苍劲有力的“和”字。
②“和”体现了我国古人对宇宙万物的深刻认识。早在西周时期,周太史便有“ ”的观点,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依一定秩序组成的共同体。“和”尊重万物之间的差异性,旨在使万物之间互相配合,相辅相成,最终达到和谐的状态。
③中华民族是名fù其实的礼仪之邦。有子曰“ ”,讲的就是人与人之间若能按照礼的规范和谐相处,就会有和睦的人际关系(丁)、良好的公共秩序,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
④“和”中还蕴含着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 ”的主张以治理好本国为前提,通过协调异邦,达到化解冲突、和平共处的目的。“和”不仅体现出我国古人处理邦国关系的智慧,也表现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维护和平。
(1)对文中加点字注音和字形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A.苍
劲jìn 名
副其实 B.苍
劲jìn 名
幅其实
C.苍
劲jìng 名
副其实 D.苍
劲jìng 名
幅其实
(2)在文中第②③④段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
①协和万邦 ②和实生物 ③礼之用,和为贵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
(3)下面对短文中标点符号用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A.(甲)处使用双引号,表明“汇聚力量,传播文明”是特定主题而需要特别指出。
B.(乙)处使用破折号,表明破折号前后的话题发生了转换。
C.(丙)处使用冒号,用在提示性词语“道”的后面,对下文的具体内容进行提示。
D.(丁)处使用顿号,说明“和睦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公共秩序”是并列关系。
(4)第④段结尾画波浪线语句有一处表达欠妥,请你加以修改。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同学们在收集“和文化”资料时,发现传统对联常以“和”为主题。北京孔庙大成殿有一副对联,下联赞颂的就是“和”的宝贵价值。将下面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恰当的一项是( )
齐家治国
,信斯言也,布在方策①;
率性修道致中和,
,譬之宫墙②。
注:①布在方策:意思是一切都展示在典籍之上。②譬之宫墙:此处引用典故,意思是找到了正确的入口,就进入了宫墙之内。
A.天下平得其门者 | B.平天下得其门者 |
C.天下平各行其道 | D.平天下各行其道 |
【小题4】下面是初二(1)班四位同学在“和文化”班会上的发言,其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和”就是在和同学们发生争执的时候,不强词夺理,能够真诚地聆听别人的不同观点。 |
B.在我们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人,喜欢挑拨离间,致使误会不断,这就是不“和”的表现。 |
C.有人认为“和”是放弃自己的观点,我对此不以为意,实际上“和”是可以求同存异的。 |
D.面对风云变幻、纷争迭起的国际形势,“一带一路”的倡议,将为世界和平做出重大贡献。 |
【小题5】班级书法角为配合本次活动,要张贴一幅“和”字书法作品,请你从下面四幅作品中推荐幅,并结合作品的书体特征与上文中“和”的内涵简要说明推荐理由。

推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