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的产业分布及结构特征的变迁,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1913年民间资本厂矿企业地域分布
| 总计
| 上海
| 武汉
| 天津
| 广州
| 杭州
| 无锡
| 其它
|
厂矿数
| 549
| 83
| 28
| 17
| 16
| 13
| 12
| 380
|
资本额(千元)
| 120288
| 23879
| 17240
| 4219
| 5791
| 1552
| 1422
| 66185
|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抗战前,中国数量有限的工厂,大半集中于沿海省份,“七七”事变后,政府即下令沿海各厂矿迁入内地。从1937年7月到1940年底,三年半时间,完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内迁厂矿区域分布,以四川为最多,占内迁总数54.67%,湖南次之,占29.21%,陕西占5.90%,广西占5.11%,其他各省占5.11%。这些内迁厂矿,为战时大后方工业重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自吴景平、曹振威《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1952—1955年沿海与内地工业产值比重(%) 1957年比1952年部分工业品产量增长(%)

(1)根据材料一,归纳1895年至1913年民间厂矿企业分布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的原因并分析其意义。
(3)观察材料三图,指出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发展呈现的特点。这些特点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综上所述,你从我国工业发展历程中能获得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