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到这时,欧洲各民族进入了历史上最具毁灭性、最残酷的战争的第四个年头。人们尽管作出了种种牺牲、遭受了种种灾难,但还是看不见战争的尽头。厌战和失败主义情绪不仅在战壕中出现,而且也在两大阵营的平民百姓当中出现。其中一个最惊人的表现是:1917年7月19日,德国国会以218票对126票通过了《和平决议》……在英国,前外交大臣兰斯多思侯爵写了一封公开信,预言若不采取某种方法结束冲突,西方文明将崩溃。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917年的俄国)材料二 1917年出现于全欧洲的厌战和失败主义情绪在俄国表现得最为强烈、最为普遍;在俄国,3月和11月爆发了两次大革命,它们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战争的进程,而且深刻地影响了战后数年世界历史的模式。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917年的中国)材料三 1917年俄国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热情宣传:“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材料一中的“最具毁灭性、最残酷的战争”指的是什么战争?简要分析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