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倭人于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倾其国力,购制船城,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未能撒手举办,遂党相形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李鸿章《据实陈奏军情折》1894
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战败而告终,然而从战前双方的军事实力来看,战争胜负的筹码并非倾斜于日本。战争爆发前夕,日本全国可以动员的陆军,包括后备兵员在内,不过22万人。在战争中实际出征兵力最高时达到17万。日本陆军配备的野战炮不过300门。而清政府可调动的军队约35万人,大部分配备德国的克虏伯炮。日本海军当时拥有军舰28艘,约5.7万吨,主力舰最大不过4000多吨。清政府则有北洋、南洋、福建、广东4个水师,共有军舰82艘。水雷艇25只,约8.5万吨。其中北洋水师有军舰22艘,4.1万吨,镇远、定远两主力舰均为7350吨,号称东洋第一舰。无论是陆军还是海军,日本并不占优势。
材料三1894年11月22日,我与总署晤谈一次。我问他们是否还能支持这个战争。他们说他们不能了。我说:你们有兵士二万五千人在北京没事做。他们答:那些兵不能打仗,中国军队目的不是作战,而是威吓百姓。我说:若相信再战没好处,应当议和。他们说:自然他们希望议和,但由于不能和日本通信,怎能办到呢?我说:假若授权给我,我可以经由我们驻东京公使……进行商谈。他们高兴了,请求我立即照办。
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