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文风日起,士子要求就学读书,但政府尚无暇顾及教育,一批由私人创建的书院兴盛起来。由于书院不属于官学体制,故都根据自己的需要聘请山长(注:指管理人员)或教师及开设课程。书院基本以“四书”“五经”为教材,此外,程颐、朱熹等人的作品都列为书院的重要读物。书院的教学,除教师讲授外,还重视指导学生读书和自修,对学生道德品质方面也有严格的要求。南宋,朱熹兴办的白鹿洞书院,兴起了讲会这一讲学形式。1181年,朱熹邀请陆九渊到书院讲学,朱陆学术观点虽不同,但朱不仅请陆九渊讲学,还把他的讲义刻石立于院门,为不同学派的论命树立了范例。明中叶以后,讲会制度盛行,王守仁及其门徒和湛若水及其门徒在各地方往返讲学,从不同角度相互辩难。各书院还建立起一套讲会制度,不少著名学者不远千里赴讲,准时到会,仪式很是隆重。元以后,特别是清代,政府加强对书院控制,使书院官学化,讲会制度逐渐衰落。
——摘编自陈元晖等编《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
材料二 18世纪晚期,德意志的大学教育在欧洲极为落后。1810年,普鲁士创办了第一所现代化大学——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是对世界进行新解释、粉碎宗教迷信的世俗化中心,包括人文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柏林大学建立之初,普鲁士政府宣布“国家取代教会成为大学财政上的提供者”,但并不以此作为干预、限制大学内部事务的理由。因此,大学教授的评定依据其在科学研究上的独立性、独创性和成果,大学校长是由教授们选举产生的。同时,大学教授与校长一起组成教授会,决定内部事务。大学教授的权力很大,有自由的开课权。大学生的学习也有充分的自由,他们既可以去听教授的讲授课,也可以去参加教授主持的研讨班;既可以独立地从事研究,也可以与同学进行结伴式的自由讨论,更可以进入图书馆查阅任何资料。柏林大学创办后,形成了独特的“柏林大学模式”,不仅成为全德意志,而且成为全世界大学仿效的样板。
——摘编自李工真《德意志现代化进程与德意志知识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书院和德国“柏林大学模式”办学理念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间书院和德国近代大学的历史走向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走向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