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约翰亚当斯说:民众的素质问题,如“民众的忌妒的呼声、猜忌、疑心、自负、傲慢、骄横、野心和某个地位优越者的暴躁”,这些都是人性当中难以消除的东西,为政者必须正视这些东西会伴随人类社会直到永远。……汉密尔顿说:“人民是动乱而多变的,他们很少作出正确的判断或决定。”因此,“唯有一个永久的机构才能制约民众的轻率放肆”……开国精英们认为:人民将“代表权”出让给“政治精英”之后,就可以不必直接参与国家政治事务,如此就可以避免因民众素质带来的种种弊端;而通过“选举权”,“政治精英”与“人民”之间可以互通流动,部分“人民”可以上升为“政治精英”,而“政治精英”落选后也必须回归为“人民”。如此,既排除了“人民”直接参与政治事务的可能,又能够将“主权在民”这一理念说通。
——摘自理道《理解道德经》
材料二 孙中山对中国百姓的政治和文化素质持悲观态度。他认为中国人民由于长期生活在专制之下,未能接受现代教育,与现代国民的水平相距遥远,以这样的国民素质不能迅速适应并享受现代民主政治。“夫以中国数千年专制退化而被征服亡国之民族,一旦革命光复,而欲成立一共和宪治之国家,舍训政一道,断无由速达也”。因此,国民党有责任以“保姆”身份“训导”、开化民众,才能为国家进入未来的民主宪政阶段培植基础。“民国之主人者,实等于初生之婴儿耳,革命党者,即产此婴儿之母也。既产之矣,则当保养之,教育之,方尽革命之责”。
——摘自高华《革命年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开国精英”的主张并分析其主张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孙中山和美国“开国精英”在国家构建认识方面的异同,并说明不同之处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