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材料二
在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了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收回青岛主权等正义要求,但被英、法、美等列强拒绝 |
(2)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始于哪一条约的签订?什么战争使清政府成为了“扯线木偶”?材料中的“会议”是指什么?该“会议”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哪一运动?
材料三
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四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六个阶段,其中第四阶段是赞赏阶段(1937﹣1944年)。 | 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上也开始有了“中国的声音 | 一个更为显著的变化是在外交领域,在不断加深与亚、非拉家友谊的同时,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一步步打开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筑梦中园》解说词 |
(3)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7﹣1944年”期间中国被美国人赞赏的原因。材料中所说的“中国的声音”主要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