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运用史学方法解决问题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下古今,从无同铸一型的史迹。读史者于同中观异,异中观同,则往往得新理解焉.。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先生阐述的历史研究方法。

材料二:

唐太宗常说:人君好比是舟,人民好比是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唯在得人。”他曾问大臣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她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规定以农业政绩的好坏作为对地方州县官员升贬的标准

天校元年(690)年),“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始。”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他下令加强而且严格执行官吏的考选办法:并经常以有才识的京官外放为都督刺史,又以有政绩的地方调京任用,来增加他们的行政经验和办事能力。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据统计,玄宗执政期间,全国共建56个农田水利工程,相当于唐朝所修工程总数的20%以上。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能够维持百年盛世的原因。

材料三:


(3)诗中的“千里长河”此河在当时的分别连接抵达了南北的什么地方?是哪位皇帝下令开凿的?

(4)材料三中两位作者谁的观点更符合史实,请简要说明理由。

(5)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此河”的开通有哪些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4难度 综合题 更新时间:2019-08-17 12:43: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