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分)表一:1978~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收入对比
年份
|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A)
| 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 (单位:元)(B)
| 城乡人均收入比 (A/B)
|
1978
| 343.4
| 133.6
| 2.57
|
1995
| 4283.0
| 1577.7
| 2.71
|
2000
| 6280.0
| 2253.4
| 2.79
|
2008
| 15781.0
| 4761.0
| 3.31
|
2009
| 17175.0
| 5153.0
| 3.33
|
表二:2009年我国部分地区居民可支配收入对比(单位:元)
| 前五名
| 后五名
|
城镇
| 北京
| 上海
| 浙江
| 广东
| 天津
| 海南
| 西藏
| 甘肃
| 青海
| 新疆
|
26738
| 26675
| 24611
| 21574
| 21430
| 13751
| 13544
| 13025
| 12692
| 12120
|
农村
|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浙江
| 江苏
| 西藏
| 陕西
| 云南
| 甘肃
| 青海
|
11986
| 11385
| 10675
| 10008
| 8004
| 3532
| 3500
| 3369
| 3355
| 3346
|
材料一: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党在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问题上不断探索、深化和完善。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十五大和十六大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材料二: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确保中央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继续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
(1)表一、表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如何解决表一、表二中出现的问题?(10分)
(3)结合材料一,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党对效率与公平关系认识的发展过程。(7分)
(4)结合材料二,运用民族的相关知识说明做好民族地区扶持工作的意义。(1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