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
⑴对于读书,不同人读书的口味不同。年轻时恰逢文革,无书可读,就把旧的外国小说翻出来读,什么《欧也妮·葛朗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老人与海》《死魂灵》《红与黑》……读这些名著,很开眼界,但因其都是些“批判对象”,要躲着读。也有些如《金光大道》《在田野上前进》之类的“进步书籍”。久之,便有一点感想:评价一部作品的优劣,是不能以它所描绘的事物大小和重要性来估量的,读书不能一概重名——无论“著”名,抑或“人”名。
⑵许多文学作品往往从小处着手,展现辉煌。席勒擅写神化的人物,比之歌德笔下浑身污垢的下层社会人物,艺术描绘上不免显得容易些,从这点上,读歌德的作品更接地气。在无名氏的《天方夜谭》中,所出场的人物都是与阿里巴巴有瓜葛的乞丐、强盗、穷人和穷人的女儿、“老爷”,没有一个官员,只有两个铁笼子作为官方的象征,一个关着强盗,一个关着“老爷”。作者选取的角度很新奇,他站在贫穷人的一边,借穷人的眼光,去看统治者——好人和坏人共同的老爷。每每回忆这些作品,其中情节和人物都清晰如昨。近年读莫言的《红高粱》,所描写的农民、土地、故事,都不是“重大题材”,但透过这些故事,这些形象,表现了人的命运是如何与社会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的,那种黄土地上的人与人、人与土地的情结,演绎着一个民族的进化史。
⑶所谓“名著”之名,往往名重一点,并不是面面俱名。作者“名气”之名亦然。《史记》里有句话:“人以颜状为貌者,则貌有衰落矣,惟用荣名为饰,则称誉无极也。”“名著”是相对的,“名气”亦非一成不变,有时就如过眼烟云。写《盐铁论》的古人桓宽,有个很生动的比方:毛嫱天下之娇人,她要靠香泽脂粉而后容;周公天下之至圣人,他要靠贤士学问而后通。“名”只是一种“气场”,要看实际的东西。
⑷岁月倏忽,不觉霜雪盈顶,仍未改昼寝夜读之陋习。有时去书店看看,感觉书比过去多多了,琳琅满目。天雨,在家上网找书,书目更多,不输恒沙。有许多冠以“知名诗人某某”“著名作家某某”之作。所谓“著”,著名,显著也,即名声显赫,可以解释为“很多人知道的”,“很多人听说的”,但往往并不尽然。如一位自诩“某书法家协会副会长”的“名家”,在大商场门前设摊卖字,当场挥毫,不料其落笔便错,一幅字里面竟能有好几个错别字,而其润格,并不说明错别字不算钱。还听说有的“名家”作品竟是抄袭来的,为不是很“名”的原作者诉上公堂,变了斯文扫地。
⑸市场经济下,商人的思维方式介入作品创作,遂出现了炒作之“名”。36年前,英国有一位“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在他的《蒙面舞会》出版发行前几天,他用纯金铸成一只20公分长的兔子,并用六块宝石加以装饰,在一位证人的陪同下埋在英国的某个地方,然后宣称在他的新书里有这只金兔埋藏之所的暗示,只要买来这本书,就有机会获取金兔。一时间,英国到处被挖得坑坑洼洼,最后被48岁的肯·托马斯挖到。而这次“活动”使他的书一下子畅销一百多万册。
。
⑹“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杜当初未梦想什么“知名度”,“惟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韩愈)。其“名”之所成,积历史与造化之功,非一日之寒,诚如华山之险,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峨眉之秀。
⑺有怎么样的人,就有怎么样的思想。假如他们生来是庸俗的,奴性的,那么便是天才也会经由他们的灵魂而变得庸俗、奴性;而英雄扭断铁索时的解放的呼声,也等于替以后的几代签下了卖身契。”克利斯朵夫的话值得我们深长思之。
(《杂文月刊》2015第8期)
【小题1】全文围绕哪句话展开论述?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小题2】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有名气的作者,往往名重一点,并不是面面俱名。 |
B.席勒的作品往往从小处着手,展现辉煌,因而他的作品更接地气。 |
C.作者用英国儿童作家的例子表达了对炒作之“名”的批判。 |
D.第⑷段加点字“名家”处的引号有讽刺作用,突出了“著名”并非都意味着名声显赫。 |
【小题3】为第⑸段结尾补充一句话,对这段材料进行评论。
【小题4】分别评述下列两则材料中人们对待名著的态度是否符合本文作者的思想?
【材料一】《骆驼祥子》真实地描绘了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反应了下层人民的命运和出路问题,引人深思,所以值得阅读。
【材料二】《基督山伯爵》的腰封上写着“法国版《越狱》,刘翔的减压书”。大家看到这句话,争相购买,阅读热情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