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材料一:“行己有耻”是为人处世的底线,从古至今无不例外。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中,可让我们见到这样的知耻之心:“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史稳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一位古代官吏知耻知足知止的形象跃然纸上。

材料二:电影(焦裕禄》中有这样的镜头:焦裕禄一到兰考,正值无数灾民“大速亡”。 此情此景,使这位断上任的县委书记百感交集,他对县委一班人说:“党把这个县36万群众交给了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着耻和痛心。”正是这位有着“知耻”之心的县委书记,抱病带领全县干群奋力科搏,终于征服了风沙、盐碱和洪涝这三大灾害。真可谓:“知耻者,近乎勇。”为官知羞,惠及于民。

(1)青春的我们需要“行己有耻”吗?为什么?
(2)知耻之心、“羞恶之心”对青存的我们有哪些作用呢? 
(3)“行已有耻”是为人处世的底线,青春的我们应怎样做一个“行己有耻”的人?
上一题 下一题 0.65难度 简答题 更新时间:2018-08-27 11:59: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