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怎可成为“繁盛的荒原”
杨早
①月是故乡明,话是乡音亲。“母语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故乡”,这句论断大概无需讨论,只是生活实践中容易健忘,就像如果不是遍地雾霾,很少有人会觉得好空气比好手机更重要。有些东西失去或即将失去时会显得弥足珍贵,我们的母语虽然并未消亡,但当下也颇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②我并不反对语言日新月异的变化,不过常常对其中某些趋向保持警惕。以年轻人表达情感的主流形式来说,一是语言的重口味化,人人都滥用表面无害却含意粗俗的语言,习以为常之后,会让轻微细腻的表达变得无感:二是语言的可视化,这里不只指年轻人爱用的颜文字,表情包,还包括“挠墙”这样情感的通用表达式,虽然动态十足情感鲜明,但也会让个体不同的复杂的情感变成有限的模式化表达。再加上流行语的滥用,既反肤了现代生活反个性的模式化倾向,同时也让我们本来丰富多彩的母语变成“繁盛的荒原”。
③现代社会新的“雅言”应该是什么祥子?我可不赞成以所谓的“古雅”为美尤其是用半通不通的文言书写时事。从清末到民初,很多脱自文言文传统的启蒙知识分子都首惋叹自己不能写一笔流利清晰又不乏美感的白话文章,而只能是半文半白的“半大解放脚”。中国现当代文学众多作者一百年于此不懈探索,才让白话也有成为“雅言”的可能。而当今书写似乎变得过于容易,像今天的网络小说动辄数百万言,日更六千或万字。在此背景下,重视语感,讲求炼字,应该成为一种难得的自觉。
④进入新媒体时代,前进的道路上仍然棘密布。上千万的微信公众号写作,如何在保持语言鲜活平易的同时,避免“文艺腔”“鸡腔”这种新的陈词滥调,避免“读文章变成读标题”的碎片化阅读,又变成了语言自净的重大命题。一种闻一知十,热衷套用,惊叹号满天飞的语言,无论如何称不上优美的母语。
⑤理想中的母语,应该既有合理的分层分域,让表达得体而有效,又有着无垠的更新资源和强大的自净能力。更重要的是,非语应该包含尽可能自由的表达,以促进自身的多元化。比如在我们的母语中,一个生动的词汇成语出现了,我们高兴,但又知道它使用时的边界,满屏“洪荒之力”“友谊的小船”也委实让人厌烦。
⑥食无定味,适口为佳,美好语言的标准无非两条:有效,悦耳。在人人想着创新的年代,自觉认知与坚守语言的底线,才能让我们的母语故乡变得更加美好。
(选自2017年02月21日版《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3分)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小题2】(3分)作者认为语言运用中哪些趋向应该警惕?
【小题3】(2分)结合语境,理解“半大解放脚”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4】(3分)文中画线语句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联系上下文,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