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材料分析)

材料一“行己有耻”是为人处世的底线,从古至今无不例外。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中,可让我们见到这样的知耻之心:“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一位古代官吏知耻的形象跃然纸上。

材料二“止于至善”是一种风送花香红满地,雨滋春树碧连天“最初的纯洁”;“止于至善”是一种“七尺之躯搏长空,信念何重身何轻”不忘初心的奉献。“止于至善”者白日为善,夜来省己,心如明镜----

(1)知耻之心、“羞恶之心”对青春的我们有哪些作用?
(2)“行己有耻”是为人处世的底线,我们怎样做一个“行己有耻”的人?
(3)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至善”的追求,怎样才能做一个至善之人?
(4)“勿以善小而不为”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做过哪些“善举”?试举两例。
上一题 下一题 0.65难度 分析说明题 更新时间:2019-06-26 08:47: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