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面关于书法知识的语段,回答下题。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较之楷书更为多姿,又补了草书不易识别的缺陷,写起来十分方便,在现代非常流行。
王羲之自幼跟随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又游历名山名碑,广采众长,将各种书体róng(融溶)合提炼,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一群友人到兰亭踏青游玩,面对美好的春色,他们即兴赋诗,结成集子。王羲之为这本诗集写了一篇序这就是流传千年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的黄庭坚说,《兰亭序》是王羲之平生最得意的作品。其文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无雕琢之痕迹,自然天成。最为后人称道的是通篇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变幻出二十几种不同的笔法,确实堪称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这些文字“”,尽显魏晋士人洒脱的神韵。其文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相传为王羲之当时醉酒后的作品,醒来后王又写多幅,却均无第一幅的神韵。
唐代楷书四大家之一的颜真卿行书也遒劲有力,开创了新的风格,具体可见他的《祭侄文稿》。安史之乱爆发时,颜真卿正在安禄山管辖的平原郡做太守,他挺身而出,举兵讨伐,取得了重大胜利。他的兄长颜杲卿也是抗击安禄山叛乱的重要人物,然而在一场战役中弹尽粮jué(绝决),与儿子颜季明一起被害。安史之乱平定后,颜真卿开始四处寻找兄长和侄儿的尸首,并做了一篇悲痛的《祭侄文稿》,流传千古,紧随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他用笔之际情感如潮涌,满篇狼藉,笔墨时而凝重,几处写到枯笔,可见他挥毫时不能自yǐ(以已)的悲情。
这第三行书的美誉则给了苏轼的《寒食帖》。此贴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在寒食节所作。此时他因言获罪,受了沉重打击。所以在运笔之间,淋漓尽zhì(志致)的展现了自己苦闷、惆怅、孤独的心境。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小题1】文中加横线词语的注音和对“之”笔顺说法都正确的一项是
A.补(mǐ)即兴(jì xīng)“之”字共两画,第二画是 “
B.补(mí)即兴(jíxìng)“之”字共三画,第二画是 “
C.补(mí)即兴(jì xīng)“之”字共两画,第二画是 “
D.补(mǐ)即兴(jíxìng)“之”字共三画,第二画是 “
【小题2】(小题2)根据拼音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的字都正确的一项是
A.融绝以志
B.溶决已致
C.融绝已致
D.溶决以志
【小题3】(小题3)在文中划线句子空白处填写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为这本诗集写了一篇序,这就是流传千年、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B.王羲之为这本诗集写了一篇序。这就是流传千年,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C.王羲之为这本诗集写了一篇序。这就是流传千年,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D.王羲之为这本诗集写了一篇序,这就是流传千年、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小题4】(小题4)请根据介绍判断下面三组名帖拓片中,组是《兰亭序》,组是《祭侄文稿》,组是《寒食帖》。
A.     B.     C.
【小题5】结合书法拓片,下列对三大行书欣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王羲之的《兰亭序》字体非常完美,布置也非常合适。文笔洒脱,毫不拘束,写法多样,结构生动,章法疏密有致。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B.《祭侄文稿》尽显书法家的感情,横画短则粗,长则细;撇画锐利,捺画粗重稍短而踢起。锋棱明显,结构瘦长,不愧有楷书“柳骨”之说。
C.有人说《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诗人于笔墨之间挥洒出一篇凄凉的文字,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D.三大行书各具千秋,《兰亭序》显示雅士超人的风俗,《祭侄文稿》表现至哲贤达的悲情,《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
【小题6】(小题6)填入文中“”处合适的一项是
A.蚕头燕尾,尽情舒展
B.形体方正,横平竖直
C.连带省略,书写潦草
D.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上一题 下一题 0.4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30 04:00: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