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地震可以预测吗》完成下题
①近年来,世界许多地方地震多发,有些专家认为地球进入新的地震活跃期,如何进行地震预报又成为众人议论的热门话题。而利用卫星监测乃至预报地震,已成为科学家们研究的重要领域。
②首先对地观测卫星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全球性、周期短、效率高、动态性强等优点。例如,卫星图像可用于描述地球的新构造运动结构,确定地震风险带的地震构造条件;空间探测能克服地面测地勘探测量中的许多限制。利用卫星监测地震,及时获取地震前兆信息,实现地震短临预报目的,已经成为各国地震科学家的研究热点。
③现在,用卫星研究地震预报已有多种,比如,可用GPS导航定位卫星监测地壳变化来预报地震。另外,地震会引起地球表面的引力变化,用卫星监测地球引力变化的异常数据,也可能为地震预报做出贡献。
④其次可以利用气象卫星获取的热红外数据进行地震预报实验研究。1990年,俄罗斯发现了地震前有卫星热红外增温现象。这些都为利用卫星遥感红外技术研究地震预报提供了新的线索,此后这方面的研究受到地震学者的广泛关注。
⑤1990年至2000年,国家地震局和国家气象局借助气象卫星、资源卫星获取的红外实测数据,首创了地震短临预报技术,进行了100次地震预报,预报准确率在50%以上。实践证明,利用卫星热红外信息进行地震短临预报在预报强震方面有一定效果,因为强震前异常反应强烈,在图像上显示的异常增温较明显;而小地震前异常反应不明显,对其预报判读的准确性比强震差。
⑥如果能建立包括监测电磁、重力、热红外辐射等多种不同类型卫星组成的“卫星群”,则可满足地震预报要求。卫星数量和种类越多,资料积累就越多,有利于地震电磁耦合机理、地震前兆特征和干扰研究。
⑦目前美国、俄罗斯、乌克兰、意大利、日本等,都有发射监测电磁的地震卫星计划,其中不少拟建立观测“卫星群”,未来,在我国地震卫星发射之后,可以与国外的卫星合作,组成“卫星群”编队飞行,这样可提高时间分辨率,从而尽可能捕捉到地震短临前兆。
⑧我国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资料显示,20世纪有1/3的陆上破坏性地震发生在我国,死亡人数约60万,占全世界同期因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左右。所以,我国有关专家认为,发展地震卫星十分必要。(《百科知识》有改动)
【小题1】第⑧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2】第①段中画线句子中的“有些”能否去掉?为什么?
【小题3】利用气象卫星可行地震预报实验研究前景广阔,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地震前如连日阴雨天,就可能无法做出临震前预报。请你结合选文说出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