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下列小题。
“观天巨眼” FAST
①随着 FAST(500 米口径球冠状主动反射面射电望远镜)的最后一块“镜片”吊装 完毕,其主体工程反射面单元系统——直径 500 米、迄今全球最大的“锅盖”在贵州喀 斯特天坑中架设完成,它被称作“天眼”。
②用过“锅盖天线”的人知道,锅盖口径越大,电视画面也越清晰。对于射电望远 镜来说,口径越大看得越远。全世界的射电天文学家都追求建造更大口径的“锅盖”, 以提高射电望远镜灵敏度。如今,“天眼”反射面单元完工,用 FAST 工程总工艺师、中 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王启明的话说,就好比 500 米口径的“大锅”建成了,300 米的“碗”可以在“大锅”里滚来滚去,以便接收宇宙信号。事实上,FAST 在此之前的 调试过程中,就已经接收到一些信号——这口大锅的每一次调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都是一次信号“接收”的过程。
③目前,科学家正在对这些一手的宇宙信号进行分析处理,要把背景的杂音过滤 掉,才能知道它究竟“听”到了什么。毕竟,处于调试阶段的“倾听”环境不够理想——FAST 无法忍受一个充斥着电波的环境。同时为了把工程开挖量降到最低,通过卫星搜 索,层层筛选,最终定址于黔东南一个名为大窝凼的“天坑”。大窝凼形状大而圆,与 FAST 造型最接近。周围有 3 座山峰,每座距离都在 500 米左右,中间的洼地犹如一个天 然的锅架,刚好稳稳地盛下 FAST 这口“大锅”。除此之外,这片洼地附近一带人烟稀 少,宁静的旷野环境还有利于减少电磁波对 FAST 带来的干扰。对这口大锅来说,这将是 一个极佳的观测环境。
④大窝凼这个地点虽然好,但是,要在如此崎岖复杂的山区铸造有 30 个足球场那么 大的一口“锅”,确实让专家们费尽了脑筋。各路人马献计献策,最终“索网”方案得 到采纳。这一方案最大特点是可以随着天体的移动变化,带动索网上的 4450 个反射单 元,在射电电源方向形成 300 米口径瞬时抛物面,极大提升观测效率。然而,整个索网 共计有 2225 个节点,安装跨度极大。为此,工人们要悬在位于 600—700 米高空且倾斜 的“篮子”中进行空中作业。仅铺设那些反射板就用去了约 1 年。望远镜反射面总面积 为 25 万平方米,相当于 30 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尽管反射面板才 1 毫米厚,也用掉2000 多吨铝合金。
⑤还值得一提的是,受自重和风载引起形变所制约,传统全可动望远镜的最大口径 一般只有 100 米。而采纳索网结构的 500 米口径“天眼”轻松突破百米极限,不仅开创 了巨型射电望远镜建造的新模式,而且其投入使用后的灵敏度将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美 国阿雷西博天文望远镜的 3.25 倍。
⑥“天眼”这么大一个庞然大物,如何躲避风雨雷电?雨水的因素,科学家们在选 址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实地勘探时,喀斯特地貌独有的成熟的地下暗河网络与数量 众多的溶洞,给项目组带来了惊喜:“整个洼地打了至少 600 多个孔,简直成了一个大 筛子。”这意味着,“天眼”具有天然的落水功能,一旦下雨,水会很快地向地下渗 透,可以避免在望远镜台址积水对电子设备造成破坏。
⑦此外,近距离观察“天眼”会发现,看似光溜的铝合金主动反射面面板上其实密 布着无数孔洞。这些小孔用来减少风负载,还能提高透光率,让天线面的草木得以生 长,避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非常重要,不然一旦水土流失严重,洼地遇到下雨就整个 变成了泥塘。当然,肆意生长的藤蔓如爬到反射面板上,同样会对探测工作造成干扰, 所以需要定期清理。
⑧专家表示,针对贵州当地可能出现的极端雨雪、冰雹和雷暴天气,“天眼”也都 已做了相应准备,例如为避雷,给所有金属设备整体接地,一旦遭遇雷电能很快消散。 而且按经验测算,当地极端天气在一年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通常在 10 天左右),因此影 响不会太大。
【小题1】结合选文第 3 自然段,说说 FAST 为何选址大窝凼?
【小题2】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事.实.上.,FAST 在此之前的调试过程中,就已经接收到一些信号——这口大锅的每一 次调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一次信号“接收”的过程。
【小题3】说说文中划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小题4】“天眼”这么大一个庞然大物,如何躲避风雨雷电?
上一题 下一题 0.4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30 11:58: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