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网络行动能改变世界吗
12月严重的雾霾天气里,我的微信朋友圈被一条呼吁刷屏了:既然无法短期内从根本上解决雾霾,就请给所有学校包括幼儿园安装可去除PM2.5的新风系统或空气净化器,并定期更换滤芯。
往前几个月,微信朋友圈出现了“人贩子一律判死刑”帖,让网民做出承诺,建议国家修改贩卖儿童的法律,买卖孩子的都判死刑。“不求点赞,只求扩散”更让这一话题迅速发酵,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烈讨论。
以上两例尽管时间、地点、人物大相径庭,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可归为网络行动,这个词泛指各种利用互联网来推进或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保护等公共事务的行为。互联网时代,“行动的门槛变得前所未有的低。点个赞,签个名,转发一项倡议,参与一项讨论,只要在网络上对某个公共话题付出些微的努力,都可以说是“行动”的一种,正因为它包罗万象,这一现象也出现了众多别名,比如“懒汉行动主义”“点击主义”“键盘侠”等等。种种别名虽各有侧重,却都难免带有嘲谑甚至谴责的意味。
嘲谑的原因之一,是网络行动的动因往往经不起推敲。
给一篇文章点赞前,你真的仔细读明白了吗?分享一条捐款链接前,你真的搞清楚钱捐给谁和怎么花了吗?就某个话题大发宏论之前,你真的了解这件事的就龙去脉吗?在参与热火朝天的网络骂战之前,你真的抱着开放、理性的心态,为理解对立面的观点而做出真诚的努力了吗?
可惜,对一部分网络行动而言,以上答案都是否定的,在互联网空间,参与公共事务的行为本身具有了工标榜的意义。特别是社交媒体,提供了一个半公开的空间,给了普通人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网民在社交媒体上可以构建一个更积极、更“高大上”的自我,转发,点赞。得到满足以后,网络行动往往止步于此。
嘲谑的原因之二,是络行动到底有什么用?
微信上无数人贩子的死刑帖,的确在拟空间产生了短智的轰动应,但它们对社会现实的变约等于零,在信息轰炸的今天,民们的注意力,须臾使会转向新的事件和诉求,要推进或影响任何公共事务,需要长期不懈的实际行动,而网络行动者最缺乏的,恰恰就是“接地气”的实际行动。最可怕的是,参与网络行动后带来的那一丝自我陶醉和自我肯定,能给问民们“我已经尽过力了“的错觉,进一步减少了其后续行动的可能性。
巴黎遭遇暴恐袭击后,一些巴黎民众在推特上启用了“NPorte Ouverte”标签(法语“开门”),愿敞开家门,为处于困境中的游客提供临时避难所,在媒体报道下,这一网络行动渐成当时的热点,这一标签很快在推特上涌现,淹没了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一一避难所,这一事例表明,尽管网络行动者的出发点很相似,但对某个行动的多元解读很可能带来副作用,甚至反作用.
必须承认,网络行动,特别是中国语境下的网络行动,还有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网络暴力。在网络社区(特别是匿名的).往往能看到超出正常评论范围的含行:侮辱性的言论、侵犯当事人隐私权的“人肉搜索”大行其道,有的暴力行为甚至从线上延伸到了线下。
又比如网络谣言。各种各样的假消息、虚假幕捐和网络骗局,层出不穷,又因为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使得谣言传播更快,影响更广,谣更困难。
再比如网上的众声喧哗,翻一翻评论区,真正理性开放的对话依然贫乏,对公共议题的讨论往往演变成喊口号式的谩骂,虽然民们已有了发声的权力,但大多自说自话,真王的聆听和说服非常少,由于没人听,讨论不再是讨论,而被造变成大喊大叫,仿佛聋人的对话。
以上种种问题,尽管广泛存在,却不可怕,也并非中国独有。这是人类和新技术在发展磨合过程中都会经历的阶段,不必因此对网民们责之过苛。
其实,更可怕的问题乃是“行动”的反面,即漠不美心,无所作为,如果网民们关心一下个体之外的公共事务,无论这种心多么浅,力多么有限,至少,比不关心,不努力要强。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特别是在中国,由于教育的原因,公民素养先天不足,公共参与的意识还很缺乏,从BBS到论坛社区,再到社交媒体,中国的网民们在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中,也在学习和适应着新媒体赋予他们的话语权和参与权,我们有理由相信,假以时日,互联网法律法规会更加完善,网民群体的公共参与意识也会愈加成熟。
【小题1】下列对“网络行动”的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能促使某话题迅速发酵,引发人们热烈讨论的行为。 |
B.各种利用互联网来推进或影响人们公共事务的行为。 |
C.只要在网络上对某个公共话题付出些微努力的行为。 |
D.因它包罗万象,所以别名都难免带有嘲谑甚至谴责意味。 |
【小题2】下列对“网络行动嘲谑原因”的理解,最本质的一项是( )
A.在开始网络行动之前,并没有真正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或没有抱着开放、理性的心态理解对立面的观点。 |
B.在虚拟空间产生了短暂的轰动效应后,网民们的注意力,须便会转向新的事件和诉求。 |
C.网络行动的动因与作用,基本上是为了建构自我形象,在获得自我陶醇和自我肯定之后,往往没有后续行动。 |
D.尽管网络行动者的出发点很相似,但对某个行动的多元解读很可能带来副作用,甚至反作用。 |
【小题3】下列对文本中“中国语境下的网络行动”的愿景,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希望网民能消除网络暴力与网络谣言。 |
B.希望网民能进行真正理性开放的对话。 |
C.希望网民能关心个体之外的公共事务。 |
D.希望网民群体的公共参与意识加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