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马丁·塞利格曼的实验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 1967年做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各种挣扎但却逃避不了电击。
多次反复之后,进入实验的第二阶段,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那么,狗会逃出门去躲避电击吗?答案却出人意料。


(节选自百度百科,图片来自网络)
材料二 “走了,走了,该上篮球课了!”
“可我一点也不想去,我已经绝望了,整个人都不好了。”
室友用力裹了裹,如同蜷缩的婴儿一般。室友当时心血来潮选了门篮球,用他的话讲就是一条深似海的不归路。的确,他所选篮球课实在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课程考核是定点投篮,作为一个新手,他的命中率仅为 15%,而及格标准是 60%。哎,只有含泪屡战屡败。慢慢的他开始逃离、躲避,并且不安、焦虑,最后是无能为力的绝望。
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习得性无助也会时常发生,比如一个人总在一项工作上失败,运动员在比赛中反复失利,学生在考试中多次考不好,儿童总在一个游戏中表现不好,幼儿总在一项技能学习中无法掌握,等等。诸如此类,由于一直感到挫败,很.可.能.让人放弃付出努力,甚至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和失望,进而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什么都做不好”这种感受会内化为一个固执的想法,像一张黑色的大网,牢牢地套住想要努力相信自己能行的人,使其面对困 难时望而却步,裹足不前。其实,这个人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 助的深沼。
(节选自《百科知识》2017 年 11 月(下))
材料三 伟大的诗人里尔克曾在他的书《给青年诗人的 10 封信》中提到:“
我们所谓的命运是从我们内部走出来,并不是从外边向我们走进。只因为有许多人,当 命运在身内生存时,他们不曾把它吸收,所以他们也认不清有什么从他们身内出 现。”习得性无助就是我们体内产生的命运,看清它,我们就能从中摆脱。
比完美更重要的是完成。很多人都是希望有个完美的结果,始终迈不出步子。 实际上,完美的结果根本不存在。每个人都是修修补补、有所选择有所放弃让结 果相对趋近于完美。
(摘自互联网)
材料四
儿童学习的习得性无助感研究是由美国学者卡罗尔·德韦克(Garol·Dweck)女士最早开创的。她通过给小学中年级学生不断增加难度的字谜游戏和智力拼图 游戏,发现有些儿童总是表现出认为自己太笨而无法完成游戏。他们面对失败时, 常常会说“我太失败了”,“我可真傻”,“我觉得自己太差劲了,每个都比我 强”。这似乎正印证了归因理论,儿童会认为自己的能力或智力是稳定的,失败 的解释就是自己太差劲。然而故事却有了转折,德韦克发现还有些儿童面对难以 完成的游戏时,他们并没有归因自己太差了,甚至都不去归因,而是积极的自我 暗示:“我喜欢接受挑战”,“差一点点我就做出来了”,“之前我就成功过, 这次我也会成功做出来的”。德韦克大为吃惊这些成功儿童的做法,甚至改变了 她自己的职业生涯。于是,她提出了“固定型思维模式”(fixed mindset)和 “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固定型认为自己的能力是不变的,当 自己完成不了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的时候,自己就是个 Loser;而成长型恰恰相 反,只要自己努力,所有的挑战都可以不断从中学习,提高自己,即使失败,也 有收获。固定型会在事情顺利的时候,自我感觉良好,不顺利时就抱怨世界,因 而他们畏惧一丁点的失败;而成长型会在苦苦上下求索的时候也感觉不错,觉得 就快找到方法了,因为他们会不断调整自己。这样说起来,同样有一句也挺适用 于德韦克女士的理论:失败者找原因,成功者找方法。
(节选自知乎)
【小题1】根据上述材料,将“习得性无助”产生过程图补充完整。

【小题2】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由于一直感到挫败,
很可能让人放弃付出努力,甚至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和失望,进而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2)我们所谓的命运是从我们内部走出来,并不是从外边向我们走进。(联系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3】材料二的前三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小题4】心怡是一名初三的学生。自进入初三以来,课程科目的增加,作业量的加大, 使得她感到手忙脚乱,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在这几次月考中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成 绩。因此,她产生了厌学情绪,上课开始走神,作业也不按时完成,甚至想放弃 中考了。作为好朋友的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请你根据上述材料,给她提三条 切实可行的建议。
【小题5】下列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哪一个最有可能是产生了“习得性无助”这种心理?
A.一直穷困潦倒,沦为他人笑料,最后在酒店看客的笑声中死去的孔乙己。 |
B.侠义心肠,帮助金翠莲父女,自己却因此获罪,只得在寺中避难的鲁达。 |
C.之前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却在一次一次的打击中变得自私、堕落的祥子。 |
D.从小被拐卖,嫁给薛蟠之后又受尽欺辱,仍然在诗歌中找寻安慰的香菱。 |